5月22日下午,四年级语文组张利红老师在精心准备下,给全校语文老师展示了一堂生动扎实高效的语文阅读课。


张老师的课,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实”和“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 、张扬个性,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引导学生紧扣"蓬蓬勃勃"一词从文本中来感受樟树的外形之美。为了进一步突出樟树的顽强生命力,以"无论 ,总是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想象中说话,在说话中感悟。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理解了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后,让学生把宋庆龄与樟树作比较,通过引导,感悟,品味,朗读,让学生在幽幽的树香里,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二、读写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
    整堂课教学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张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关注语文课堂的语言目标和写作常识的渗透。比如:学习第四自然段时, 没有纠缠在课文内容,而是采用直接有效的句子比较法,让学生通过这样简化而富有实效的比较,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再如第五自然段,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树木?让学生紧抓“本身”,“即使……仍然……”“只要……就……”来感悟樟树与生俱来的可贵香气。再问学生: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学生用上“不仅……而且……”来感悟樟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这样读写结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达到思路、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张老师真正将语文课上成了富有艺术的师生互动的语言训练课。
   三、人树联系,借物喻人
   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在课上,张老师把樟树与宋庆龄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由树及人,领会难点。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这“舍不得”里还有着怎样的深厚情意呢?以此来交流宋庆龄同志的相关资料,感受宋庆龄同志外表的高贵,内在一身正气。有了这些深层的感悟再来谈“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我”舍不得的不仅仅是两棵树,而是两个多年的朋友,是知音。在学生有了这深层体悟时,再让学生来朗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宋庆龄同志对樟树的款款深情,就通过学生的“心”与“情”在课堂上尽情流淌。

张老师的这堂课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我们的阅读课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