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日,新城校区三年级全体师生欢聚学校报告厅,聆听了来自上海大学著名讲师王少林的讲座——《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讲座以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李白的《静夜思》开场。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稚嫩的声音,古诗的韵味顿时充满整个会场。

接着,王讲师为大家朗诵了一首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王讲师以儒雅之风,饱满之情,立刻征服了在场的师生。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细细的品着,有的微闭着双眼,有的双眼放光,完全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之中。

然后,讲师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了让这个课题更通俗化,孩子们更能接受,讲师举了孩子们熟知的,且感兴趣的例子。

例一:《诗·豳风·七月》  

王讲师主要介绍了其中的两个现在常用的成语“七月流火”“八月授衣”。孩子们在讲师细致的讲解中了解到公历年与农历年的区别、作用、用法。

例二:《赠卫八处士》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提及杜甫孩子们兴趣可浓厚了,能信心满满地回答出王讲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会场的气氛也因此而达到了高潮。王讲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介绍了诗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讲解“参”“商”时,王讲师由浅入深地为孩子们介绍了有关星宿的知识。

例三:《丽人行》

这首诗依然是唐代杜甫的作品,王讲师借古诗文中的开头两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来讲解我国的传统佳节。“三月三”即唐代以夏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之后引出重数为节的规律,又举了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传统节日,并详细讲述了这些节日的习俗及演变。在王讲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孩子们受益匪浅。

最后,王讲师传授给孩子们欣赏古诗的方式,探究传统文化的方法,同时激发起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趣。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应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更应该扛起发展和创新文化的重任。我们相信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能受到启迪,能深情地热爱中华的土地,中华的文化。愿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拥有世界上最华贵的气质。(新城校区 蒋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