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七彩语文杯”心得体会
刘婷婷老师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观摩活动。本次大赛于8日至10日分A、B两组进行。我观摩的B组大赛在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馆内举行。大赛分为“朗读展示、书写展示、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个部分。历时两天半的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教师各显其能,各尽其才,他们精彩的表现以及教育专家们睿智而恰切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启发良多。
首先,诵读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如果自己都读不好书,又怎么能指导学生读好书呢?就16位选手的朗诵情况,点评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佟雅坤)指出:教师的普通话要纯正,要分清前后鼻音。朗读不仅要流畅,还要让听者通过你的读,听出文章的起承转合。首先,朗读应该去说事儿,不是读字、句,应该读意思,前后意思要协调一致,每个句子、段落不要孤立,而要具有连贯性,表达完整的意思。其次,朗读要给大家一个画面,一个情境。随着内容的变化,朗读也应该有所变化,不仅声音要有变化,语气和感情也要有变化,不要从头到尾一个调。再次,朗读的语速要考虑听者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不宜太快。如果朗读能发挥想象和联想,这样作品的情感就能表达得更饱满,让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朗读的境界也就更高了。更使与会者振奋的是佟老师还即兴朗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其次,写一手漂亮美观的粉笔字也是极其重要的。粉笔字贯穿着每节课的始终,它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写字的榜样。怎样才能写好字呢?点评专家(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雷实教授)指出:粉笔字也有点横竖撇捺的轻重缓急,楷体字要写得平正,要有变化、退让、穿插、美感和呼应。板书不是单独的一个字,写的时候要有章法,要匀称,要写出气韵、风格、神采。
第三,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才艺。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选手运用歌唱、舞蹈、书法、器乐、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才艺,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有一位选手的表演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她穿着一袭飘逸的古装,先用清水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嫦娥奔月》,尔后在画作旁用草书题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个字。紧接着,她在黑板上撒上了一层银粉,使得整个书画作品熠熠生辉。这时,全场观众不禁为这位选手独具匠心的创意啧啧称赞。接下来这位选手还表演了一段舞蹈,美妙的音乐,舞动的长袖,曼妙的身姿,令全场观众叹为观止。能在这短短的五分钟内,将这么多艺术形式有机的融于一体,并能展现得如此唯美,我想,这是大多数语文老师难以企及的高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第四,课堂是一个语文教师生命的沃土,是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是关键。观摩了16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倾听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佟乐泉教授的点评,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任何一篇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我们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种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从同一种文体中掌握一些共性的规律,以便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本次大赛有好几堂课都是说明文的教学。佟教授指出:说明文教学第一重要的是层次,第二重要的是条理。层次好比一个书架,一层一成,每层放什么,要分清。条理好比每层书架里摆放的书籍,每个层次里面放什么,按什么顺序放。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主要的纲。这样学到的就是迁移的本领。能力是通过不同文章的分析归纳。这样就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来分析没见到过的文章,能力就得到了迁移。
2、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做到水乳交融。
一位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要求学生读出两组画面:一组是静态画面,即圆明园的景象;另一组是动态画面,即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然后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读好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两组画面始终读不进去,以致在朗读课文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课后,佟教授的点评让人豁然开朗。他说:这位老师的两个提纲挈领式的词是“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如果改成“精心构建”和“疯狂毁灭”,那么学生对文本中的精心构建了解得越精细,然后看到这样一个美景齐备的圆明园由于侵略者的疯狂毁灭,最后变成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对侵略者的憎恨便会油然而生,这就达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好比拉弓射箭,教师引而不发,弓拉得越满,箭就放得越远。我们启发学生时,把弓弦拉满,铺垫讲清楚,激发学生思维,那么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就会更加准确,更加深刻。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这种肯定才有价值。
一位教师在执教《老人与海鸥》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那两件事?学生答:一件是老人在喂海鸥。另一件事是?有学生答: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盘旋翻飞。有学生答:是海鸥在悼念老人。还有学生答:是海鸥在参加老人的葬礼。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总结后板书:喂海鸥 送别老人
佟教授对这一教学环节作了如下点评:一个学生回答的是海鸥给老人举行葬礼,实际上是举行葬礼。而教师预设的是“送别”,没有接受孩子的意见,或者肯定孩子的回答。其实孩子说的“举行葬礼”,非常形象,非常生动。教师如果加以肯定,或者对学生说:老师想的是“送别”,而你说的“举行葬礼”也非常好,我们就在黑板上写“举行葬礼”,那么孩子们会觉得我说的对,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对孩子的表扬,要落到实处,不是很空洞的,很廉价的表扬,他们不需要“你做的很好”、“你真棒”。我们的表扬要值钱,不要轻易说高层次的话,但每次表扬要让学生有一种震撼。让学生觉得我的意见不容易。太多的表扬,变成廉价以后,就不值钱了。表扬要有节制。
4、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教态。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魏南江教授指出:教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学的态度,第二个层面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具体说,当你用得体的身姿和手势,当你用优美的语调,当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为教学教材诠释新意的时候,那就是教态。新一轮教改核心关注人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主体性,同时也关注生命的体验,你有什么样的教态实际上显现了你的学生观。尊重生命的独特体验就是教态最好的外在体现。
这段话虽然简短,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
最后,知识素养综合能力也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应必备的。大赛在课堂教学展示之后安排了知识素养现场答题的环节,内容涉及到了多个方面,有语文基本知识、基本常识以及古今中外的许多方面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教书更要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做到“提到语文我们是内行,提到语文以外的东西我们不外行。”还有案例分析部分,内容大致涉及语文教学中许多环节的安排、处理、评价等,综合考察了教师的语文理论基础和教学基本功,还要做到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等。这样的形式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是个大杂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信息快速接受与分析的意识与能力,以及有效的知识储备能力和习惯,用教师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以便今后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由于会务安排的关系,最后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高林生老师作的报告没来得及聆听,这多少有点遗憾。希望下次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弥补这次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