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一位老人的离世引发了无数人的悲痛、不舍与怀念,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噩耗传来,一时间,朋友圈,微博,各大社交媒体,被哀伤笼罩,到处都是悼念袁老的声音。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能赢得亿万人景仰?而我们景仰他的、又是什么呢?

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61年,刚经历大饥荒的、年仅31岁袁隆平,立志要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开始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1964年,他又突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历经10年努力,终于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立下不朽功勋。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不但如此,他的杂交稻还走出国门,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开花结实,推广面积达到150万公顷,为世界减少饥饿点亮了新的希望。

一颗蓬勃的爱国心,是支撑袁老科研的动力。他说: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我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心系人民,是袁老扎根田野的初心。他的科研所面对的是最广泛的人群,所要解决的是人民最基本的问题。他曾说只有下田最快乐退休对我是不存在的。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稻子长势。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不放手造福人民的事业!

袁老为人所景仰的,还有他身上鲜明的科学家精神,永不放弃、永不停歇、永无止境。他不仅是水稻杂交育种的开创者,还是一位一生都不曾止步的奋斗者。80多岁高龄,他依旧能怀揣“滩涂变良田”的梦想整装启航,向新的研究领域发起挑战。

早已功成名就的袁老,一直过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他总是穿着半旧的西服、格子衬衫,脸色黝黑,不拘小节。他谦和友善,毫无架子,幽默豁达,时不时地冒出“我也是90后”这样的金句,极具人格魅力,被亲切地称为“老顽童”“国民爷爷”……

如今,尽管我们早已经迈过了温饱线,也依然从小会被教育:碗里的米饭不能浪费。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千千万万为中国人吃饱饭穷其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以及农民的感恩。从今天起,让我们认真吃完碗里的每一粒米饭。这,也许是对袁院士最深的告慰。

值得一提的是,杂交水稻的背后,不止有袁老的身影,还有许多和他一起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和那些浑身名牌的明星、那些挤眉弄眼的网络主播们相比,这些伟大又朴实的科学家,才是我们最该追逐的星,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