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4)
孙双金:寻找人文教育的大石块
一、我们的人文教育需要大石块
1、您是怎么想到“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个概念的呢?
这个说来话长了,我简单说一下吧。四五年前我们就一直想编写一套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阅读和资料准备。尤其是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
我在2009年第21期《人民教育》发表文章时,用的概念是《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到了2011年我们正式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时,我才改名为《12岁以前的语文》。为什么把“13岁”改为“12岁”?主要是为了照顾大众文化心里,另外也是为了和12岁小学毕业统一起来。
2、“12岁以前的语文”主要概念是什么?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是文化童子功;是积累的语文,在人生记忆力黄金时间应重积累;是种子语文,这样的语文是在人生底色上播种,将来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是经典的语文,唯有经典才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逐步反复的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3、为什么是“12岁以前”?
为什么是“12岁以前”呢?理由有二。一是小学毕业年龄为12岁,12岁以前就是指童年期的语文。二是借鉴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对教育的划分。卢梭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1、婴儿期(0-2),他认为幼儿期主要进行体育,发展幼儿感官,促进儿童身体健康。2、儿童期(2-12),他认为儿童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他称该阶段的儿童为“理智睡眠期”,不要对他们直接进行智育。3、少年期(12-15),他认为少年期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4、青年期(15-20),他认为青年期主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发展他们的价值观。“12岁以前的语文”的提出就借鉴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阶段划分的合理要素。
12岁以前人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2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2岁之后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促使我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应在不同的时期,教学不同的内容,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4、您的语文是一个什么概念,好像不是传统的那样一种课程,更像大语文,人文教育?
我在做学生时代以为语文就是语文课本,而小学语文课本就是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几个板块组成。如果说阅读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语文书上的课文大都收入一篇篇的白话文。但是解放后60年语文教育实践,让社会方方面面对语文教育十分不满。
中国的文化是重批判轻建构的文化,批判谁都会,可建构就难了。但有担当有良知的教育人绝不会满足那痛快淋漓的批判,更渴望富有成果的建设。
我在几十年语文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语文之路越走越窄,深切地感到课程建设重要性远远大于课堂改革。课程建设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好比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一定要买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蔬菜。而课堂改革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好比是把菜买回家怎么搭配,怎么烹制的问题。以前几十年一味在讨论如何炒菜,而忽视了买什菜回来更好的问题。“巧女子难为无米之炊”啊!假如你买回的尽是过时菜,垃圾菜,叫人怎么烧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均衡的菜肴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啊!
我在系统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深地感到语文是个大语文,大概念。它既包含《论语》、《老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又包括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和近代优秀儿童诗歌,还包括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叶圣陶童话》这样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
可以这样说,一切古今中外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化经典均可纳入儿童语文的大概念之中。
二、重拾传统,不能重艺轻道
1、您觉得在当下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课改10年以来,大家激情已过,进入了高原期,心理疲惫期,课改进入了低谷期。在当下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意义如下:
第一,重新激发人们的课程意识,深刻认识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从语文教学重课文分析轻背诵阅读积累的老路上闯出一条新路,走上语文教育重传统,重积累,重阅读的金光大道。
第三,回到经典,回到传统,寻找到中国语文教育的基因,回归中国语文之道,语文之规律。
第四,提醒中国语文界:建设胜过摧毁,建构胜过批判。我们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建设更多更好的语文教材。
2、五四以来,我们许多人好像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冒,认为糟粕较多,您会不会被载上复古的帽子?
的确,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开启了中国现代文明之门,功不可没。但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发视它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的呢?
当下,中国正走在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上。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当你研究世界文明史后会发现,其它几个古文明皆已消亡之后,中华文明却在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你能说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大于精华吗?其实当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甚少,却盲目武断地全盘否定。你只有走近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之后,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它。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会上发表了一个《巴黎宣言》,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为了让全世界人在21世纪过得更加幸福,需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难道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推崇孔子的时候,我们妄自菲薄,抱着民族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有智慧的表现吗?
其实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它是开放的胸怀,吸纳了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儿童阅读的经典,国学经典仅是其中之一罢了。
3、您比较强调背诵的作用,但很多人好像对背诵比较反感?
毛泽东同志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却认为学好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这里的苦功夫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背诵。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
4、您的实验会不会是一种冒险,有成功的先例吗?
绝对不是冒险,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们的校本教材先期在全校试验了两年,得到
三、找到人文教育的大石块
1、您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是什么呢?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三块大石块。
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家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
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民间,孩子伊呀学话,首先背诵琅琅上口的五言绝句。
第三大块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儿童。
2、您是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进行筛选的呢?
我们筛选的原则是:
一、经典性。为大家所公认,所推崇,历久不衰。
二、可接受性。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选择孩子们“跳一跳够得着的作品”。
三、教育性。所选作品文质兼美,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四、情趣性。考虑孩子的阅读心理,多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作品。
例如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四、“12岁以前的语文”的具体实践
1、一线教师拿到这套教材怎么教呢?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导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功夫。“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特别吸引学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一跳摘到苹果”。建议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一点,丰富一点,吸引人一点,简单一点,儿童文学读物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极大提高。
六、语文作业做什么?
2、学校试行情况如何?外面联盟学校使用的情况怎样?
我们学校使用这套教材已经三四年了。从使用情况看,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要让教师从原先繁烦的内容分析中走出来,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地
二、其次要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好多年轻教师普遍要补上这一课,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补充,自我提升的过程。老师都没有读过《论语》,怎么指导学生学习《论语》选段呢?
三、要以考促教,把校本教材纳入学校语文考试范围。学校只有考试检查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才能真正重视。我们刚开始是把校本教材内容纳入期末口试范围。一年后纳入考卷附加题范围。两年后,校本教材内容占语文考卷的30%比例。当然考试只考最基本的内容。
联盟学校今年上半年刚刚启动,但势头很好,刚起动就有全国十多个省份40多所学校加盟使用这套教材。联盟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热情很高。今年下半年又有一些学校主动要求加入我们的联盟。为了让联盟学校使用这套教材少走弯路,我们将每学期开展“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培训,论坛和研讨观摩活动,真正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目的。
4、这套教材推出之后,社会评价如何?
跟您说个真实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到山东济南讲学,碰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这套教材正式出版后,国家督学
教育指导中心辑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