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解读教材、设计教案、反复试讲、共同探讨,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金桥城中校区语文组磨课活动有序开展着。大家带着相同的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路前行。时光流转,四季更迭,美好在冬日沉淀,老师们辛勤付出,学生们积极参与,师生们在丰富高效的语文百花园中收获缕缕芬芳。

 一年级组三位语文老师,就《小蜗牛》这篇课文开展了磨课活动。

《小蜗牛》是一篇童话故事,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通过小蜗牛先后三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这是本册教材首次出现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配有四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的能力。

磨课活动中,吴丹老师抓住连环画的形式特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和阅读训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猜读不认识的字,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王晓虹老师在进行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小蜗牛天真可爱,蜗牛妈妈慈爱宽容的人物形象,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

陈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在读文识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总之,一年级组三位老师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国庆刚过,二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磨课活动。好课多磨,一个“磨”字道出了教师在此过程中对课例的反复修改和斟酌。课前,选定《黄山奇石》这一课,一起分析教材与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精心准备了一节各具特色的课。

  听,朗朗的读书声从二(4)班传来,原来是华玉如老师正在执教《黄山奇石》这一课。华老师围绕黄山石之“奇”,充分运用图片,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华老师还创设了一定的活动情境,通过表演,学生们兴趣盎然,课文读得更美,让一个个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教学生字,更是华老师的“一绝”。在写字教学中,华老师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真正起到“身正则令行”的作用。

朱红蕾老师教学《黄山奇石》则非常扎实。在学生初步了解“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启发名字的由来,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思考发现“仙桃石”体型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可能是凡间之物,故称之为“仙”,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更形象地写出了这块石头的神奇。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仙桃石”的奇妙和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陈玲老师的《黄山奇石》很具自己的特色。课前,她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任务单,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准生字,理解词语。课堂上,老师组织男女生对读词组,让学生做小老师领读词语,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识字教学任务。之后老师从黄山的地理位置出发介绍黄山的美景,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让孩子们对黄山奇石充满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磨课的过程虽是痛苦的,更是快乐的。一节节优质课就是在这样不断放下与上升中走向丰盈的。


《搭船的鸟》是习作单元的第一课,三年级语文组各位教师经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以指导写作为导向,以“观察”这一语文要素为教学的着力点,在整堂课的设计中,老师先让学生围绕“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开讨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感受到鸟的色彩是“美丽”的:“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一下子”“没一会”“冲”“飞”“衔”“站”“吞”等动词感受到翠鸟捕鱼时动作敏捷、速度很快。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翠鸟外形的“顺序”以及描写动作时的准确,真正感悟到: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在组内听课环节,老师们都边听边记录,并及时写下了自己的随记。在互动评课环节,都能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就教学环节、学生互动、教师评价、板书及课件呈现等细节进行多番打磨,最终不仅是呈现了一个优质的课堂,更是互相学习切磋,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1025日,张皎霞老师在城中校区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圆满展示了四年级组的磨课成果。

四年级组从1010号起就进入了磨课环节,6位老师紧锣密鼓、同心协力落实这项任务。饶迎营老师打头阵,从紧扣教学目标,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到“感受故事的神奇”,引导学生读、画、谈,深入挖掘人物形象,拓展故事情节,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交流,层层递进,最后让学生读出人们对盘古的感激和赞叹。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饶老师还教会孩子们借助插图、借助语言和关键词,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等讲故事的方法,孩子们收获满满。

朱娟老师引领先锋,从“远古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创编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情境。教学过程红中,朱老师直奔主题,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习单,带领学生抓住故事的时间节点讲故事,学生既有了深度思考的时间,又有了动笔训练的机会,一举两得。在感受故事神奇的环节,学生畅所欲言,朱老师收放自如,准确把控学生的课堂回答,值得大家学习。

张利红老师标新立异,从“神”“神话”作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住了,再结合“提问策略”,明确故事的发展顺序,这种教学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张老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于故事经过的难点突破。她从“劈”和“撑”的音、形、义入手,让学生做动作,并想象画面,为学生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做好了铺垫。

于洁老师教中求稳,作为一名新教师,她谦虚学习,博采众长,带领学生了解单元要素、神话体裁,提有价值的问题,再到故事的发展顺序、感受故事的神奇,最后到感悟鲜明的人物形象,水到渠成。


五年级语文组在上《四季之美》这一课前,针对这一课所在的第六单元“四季景物皆成趣”这样的单元主题,结合单元要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群策群力,积极进行集体备课。最初由刘婷婷老师主备整理初稿,大家针对初稿中的问题再不断讨论完善,最终定稿。

每位老师根据班级学情以及自己对文本特有的理解再进行二次备课,并在前一位老师上完课后,发现不足,学习优点,采纳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建议后再修改提升教案。

首先由黄殿娥老师试教,黄老师由这篇散文的题目入手,以“四季之美美在哪里,找出相应的景物”这一大问题为抓手,统领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参与,整节课书声琅琅,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受到四季之美。

在沈校长的建议下,整个备课组的老师又对教案进行修改、调整、细化。

方佳贤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环节过渡自然,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写景的方法。

刘婷婷老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结合动态视频让学生很直观地感知四季景物的动态美,学生学习参与度很高,整个课堂在探究对话中进行。

王冬琴老师的课堂如涓涓细流,深入浅出。学生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关注写作结构特点,抓关键词句赏析感知四季之美,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磨课的课文为《穷人》。这是一篇小说,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中,不管是从小说体裁本身还是从文中的人性光辉出发,能入手的点很多。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磨课的方式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怎么教”的方法,四位老师各自独立备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在磨课之后,老师们又仔细找出本轮磨课中其他老师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师开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教师抱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参与讨论,也敢于指出同仁在课堂中存在的毛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教者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一学期的磨课活动在教学任务重、防疫最关键的这个短暂的秋学期得以顺利开展,实属不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崇德向善,馈以芬芳。老师们用满腔热忱耕耘着金桥的沃土。祝愿努力上进、温柔且坚定的语文团队迈向更美好的春天。



                                    撰稿:朱娟